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。
日军破城后,一股国军败兵向南京城北的挹江门撤退,却被把守城门的国军拦住。双方争执不下,居然发生了火拼。
这并非编剧杜撰,而是真实存在的。
正是这种荒诞的行为,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民党军更大的溃败,以及南京军民惨遭阖城屠杀的悲剧。
而这一切,都绕不开一个人: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。
一、选错的主将
淞沪会战失败后,国军虽然失利,但仍有一定实力,各路败兵以及南京附近的军队,仍有十余万人之多。
当务之急是找出一个既有威望能镇得住各中央和杂牌军的,又要有一定应变能力,一边整齐收拢部队一边制定有针对性防守计划的能干之将。
国民党军并不缺乏良将,如果应对得法,选人得宜,保卫南京并不是办不到之事。
比如李宗仁、白崇禧、陈诚、薛岳等大将,这些人的对部队的控制能力,以及实战经验,都是当时一流之选。当然这也分跟谁比,在解放军面前谁也不好使。不过被解放军击败并不能证明他们菜。
瘸子里拔将军,拔出一个算一个,但蒋特级上将偏偏选了一个瘸子里的瘸子。
李宗仁对唐生智的评价是:静极思动。此语精准点中要害,既讽刺了唐生智的别有用心,也把蒋特暗于识人用人阴阳了一顿。
唐生智是湖南军阀出身,最大特点是反复无常。他当年靠一师之部队起家,先后反过湖南旧军阀、老东家赵恒惕,又反过北洋吴佩孚。参加大革命北伐融入国民党军后,又两次反蒋。
只因他对湘系部队有一定号召力,资历也老,所以蒋冯阎桂和北方一众杂毛小军阀,都卖他一个面子。
但此公徒有名资而无甚么军事大略,宁汉分裂迫蒋下野后,他野心膨胀,认不清武汉政府四面皆敌的形势,居然以武汉为基地举兵东下企图席卷东南。结果很快被南京政府联合各路军阀共同倒唐,唐生智不得不通电下野去日本避祸。
在新军阀各种混战中,唐生智基本没有什么大胜。可想而知,这样一个人在风雨飘摇之际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,有多么荒唐。
那么为什么蒋千挑万挑挑花眼,错把矮子当大个呢?
1937年12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,讨论防守事宜。与会的高级将领如李宗仁、白崇禧、刘斐(时任军事委员会作战组组长,相当于蒋的作战处长)、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等人,通通不主张死守南京。
理由出奇地一致,即南京在军事上是死地,东面门户既已洞开,从上海到南京全无天险和坚城可以阻挡。南京北面又是大江,且战且走也不好走。
唯有唐生智主张死守。
此言一出,蒋介石立即赞同,便叫他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。
李宗仁为什么讽刺唐生智“静极思动”呢?原来唐生智1930年新军阀混战中失败,遭到阎军、陕军和蒋军夹击,湘军将领何键等人也倒了他的灶,唐生智此后便彻底脱离他经营多年的军队。
1931年从海外回国,辗转于各派军阀之间,蒋介石出于收揽湘系人马的考虑,把他弄到国民党最高最事委员会当了个空头官儿,忽忽数年,成了个政治吉祥物。
召开南京防守会议,他因为挂了个执行部主任的头衔,所以得以与闻守城大事。当众这么一表态,正好造成了力排众议、不惜一死的民族气节。
二、防守战术完全失误
唐生智表态说:“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。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,值此大敌当前,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,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,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。本人主张死守南京,和敌人拼到底!”
但他接手南京防守事宜后,完全没有什么积极的措置,从指挥层面更加加剧了守军的混乱。
守卫南京的国军部队计有:
中央军:
71军(王敬久,由德械87师扩编)、72军(孙元良,由德械88师扩编)、78军(宋希濂,由德械36师扩编而来),74军(俞济时,51师、58师,各军中兵力较强的一支),教导总队(桂永清)。
东北军111师、112师。
直鲁联军第二军团之41师、48师。
粤军66军、83军,该两军各2个师。
川军21军(辖2师2独立旅)、23军(3个师)。
黔军103、102师。
海军若干。
各军人数多达10余万,乍一看数字倒挺厉害,实际根本没有多大战斗力。
一是唐生智多年疏于一线作战,而且没有一个强力的指挥集团,中枢指挥层面几乎发挥不了正作用。
二是各军队属于不同派系,很难协同作战。、
三是各部队刚在淞沪会战中经受过血战,大多数部队伤了元气,有的师仅有二三千人,仅相当于一个团。且许多部队仓促整补后都由新兵构成。川军黔军更甚,许多士兵只有十四五岁,南京市民称之娃娃兵。
三是军种过于单一,基本都是步兵,只有很少量的装甲部队和炮兵,空军海军略尽于无,无法形成立体防御。
而对面的日军却是装备精良、海空军皆有、指挥顺畅、配合密切的虎狼之师。这仗首先从实力对比上就充满悲剧意义。
但并不是说实力处于劣势就不能打胜,或者说一定会丢掉南京。中国军队再怎么说是拥有地利之便,依托我熟悉之地形及民众之支持,再在南京坚持三个月,待大后方之主力陆续开到,南京屠城之命运或可避免。
怎么说呢?
首先是防守策略上,唐生智采取的是最笨拙的节节抵抗据点死守,把本就有限的兵力逐层撒出去,沿着几条与南京城垣基本平行的外围弧线进行防守。
如果这是为集结后方主力而争取时间,那倒无可厚非,但当时南京附近已无强大兵力驰援,把兵力撒出去纯粹是送死。当然,最大的锅是国军最高军事委员会的,淞沪抗战打了三个月,后方居然没有持续调上有力部队,导致苏南几成真空。
唐生智做出这种调度,仍然尚用的是十几、二十年前新旧军阀混战的打法,兵力组织缓慢而笨拙,进攻效率极低,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代,这是唐生智作为一个旧军阀的历史局限所在。
若是集结一部有力兵力,择日军一路(日军分三路,既有正面强攻的也有侧面迂回的)而击之,哪怕歼其一部,亦可使其攻势暂缓。或是移重兵于南京城外某地,以其为饵,诱日军前来攻之,再以诸部合击,譬如台儿庄大捷的打法。
这都不是难到无法实施的打法。
三、最后时刻的糊涂决策
未完待续。
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